朱老总就与这支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,那是我党拥有自己军队开始的地方,那时候的朱老总就站在领导者的位置上。
再后来其听说教员在井冈山一带开辟了根据地,便带领剩余的军队一步奔赴井冈山,在这里,两支红军成功完成了会师。
这是我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情,我们将这支会师后的军队称为第四军,用来呼应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的“铁军”。
再后来,由于王明、博古们的错误路线方针,朱老总始终跟这支队伍血脉相连,跟随大家一块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,到了陕北之后,其依旧担任着总司令的位置。
但是朱老总生性为人谦逊低调,并不觉得自己功劳有多大,其在井冈山时期,就曾与战士们共同干活,朱德的扁担此刻还放在纪念馆当中。
因此,他对教员说出了拒绝的话语,教员与之共事多年,知道朱老总的性格,他是有错主动担,有功劳从来不争,都是下面的人能干。
三军之中,谁不知道朱老总功劳非常大,越过朱老总,谁还乐意接受军衔,毕竟与朱老总相比,自己的那点功劳实在不能再提。
但是这四个将衔的等级不一样,曾经担任过其秘书的谭政,被封了一个大将的军衔,谭政早年间就在井冈山工作,其最主要从事的是政工方面的工作。
在井冈山时期,曾多次跟随部队主力作战,为了纪念入闽作战的胜利,其曾经安排照相馆照相留念,为我军留下了珍贵的图像资料。
授衔仪式不能单纯地论某个人的军功如何,还应该兼顾不同的分工领域,不同的地域,否则就会引来某些不满,这是一个非常个人智慧的工作。
其一,他是政工领域的代表,从井冈山时期就开始从事相关的工作,后来还到战斗部队担任过政委;其二,他又能代表井冈山这个地域。
另外一个获得将衔的则是被称为“旋风将军”的韩先楚,此人在部队当中有着“百胜将”的称呼,每次打起仗来总能出奇制胜。
当时敌人116师就驻扎在威远堡,威远堡是一个小镇,围绕着小镇有四个敌人的驻点,主要是负责随时支援,与主力师116师之间互为犄角之势。
按照当时的政委罗舜初的安排,要先从外围入手,步步蚕食,一方面可以试探军队的反应,另一方还可以最大程度的保全自身的实力。
身为司令的韩先楚向来不喜欢稳中求胜的路子,这种打法容易打草惊蛇,敌人做好防御准备之后,要想完成上级交代剿灭116师的任务,更是遥遥无期。
身为政委的罗舜初说出了自己的担忧,这种打法固然能给敌人致命的打击,但是敌人一旦反应过来,必然会向外求援,到时候有可能我们“掏心”不成,反被“掏心”。
最后双方争执不下,报到了处,看了两套作战方案之后,直接说道:“按照韩先楚的部署来,务须担心后方袭击,我早已做好了安排。”
其从井冈山时期就追随我党,由于立下的功劳,当时给他定的军衔是中将,但是教员在看到他的名字之后,直接说道:
教员所言丝毫不差,我军在打完渡江战役之后,敌人如惊弓之鸟,所到之处望风而降,但是在攻打金门岛时,我军吃了败仗,因为我军不擅长水战。
据可靠消息,当时老蒋已经安排战神薛岳与小诸葛白崇禧,在海陆空三面布下了天罗地网,正等待着我军自投罗网。
他认为认为我军必不敢渡河,因为金门岛之战的惨败,再加上他们在海南的重重的防御,敌人一旦产生这个心态,就会放松警惕,这恰好是进攻的最佳时机。
若是按照原来的部署,我军份进攻海南,彼时朝鲜战场还会牵扯我军的精力,一南一北,再加上美国舰队距离南海一带非常近,形势会更加危急。
另外还有一个人就是皮定均,皮定均原来定的军衔是“少将”,在看到其名字的时候,教员首先想到了中原突围。
按照作战部署,主力部队向西部突破,皮定均率领1旅向破,皮定均的任务就是敌人造成一种“自己是主力部队”的假象,从而帮助主力部队吸引火力。
为了帮助主力吸引火力,这支部队不能在短时间内牺牲,必须要一直参与战斗,好让对方知晓这就是主力部队。
往东走是敌军的指挥部,危险重重,皮定均硬是凭借自己的本领,将这支部队成功地带出了重围,并且整支旅队还保持着完整的编制。
另外一个获得上将军衔的则是阎红彦,当时他正在地方工作,按理说不参与当时的授衔仪式,但是教员考虑将衔里没有陕北红军的代表,明显的不合适。
毕竟,陕北红军曾为做过的贡献也不少,在中央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任务之后,是陕北红军开辟的根据地为中央红军提供了落脚地。
当然,还有一些老红军参与二十多年了,有的还仅仅是排长、连长,有的仍旧是一名老战士,这些都是为做过大贡献的人,多少年始终如一地跟随着我党,必须要给这些人一个交代。
从以上几个人的授衔中,可以看出教员思虑之周密,安排之妥当,换做其他人,真不一定能这件事情做好,或许还有可能闹起一些新的纷争。